经验 | 跑步再加上这十种食物更有助于减肥和保持身材
心回意转网
2025-04-05 09:52:55
哲学是个极奇怪的东西:一方面是尽人应该学之学,而在他一方面却又不是尽人可学之学。
关 键 词:《老子》 生成论 玄德 无为 自然 自生 在《老子》中,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本根,这是毋庸置疑的①。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这是第二个向度,其意涵接近于德畜之。(26)牟宗三:《本性与玄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8-139页。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第二十五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7)这一章虽然在语言上不似第五十一章,所表达的意思却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都强调道虽生成万物、养育万物,却不干涉、不阻碍万物的发展,不将万物之功据为己有。
这些论述,有可能受到过《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的影响。(16)这里除了没有提到玄德,其他文句与前述文字相似度很高。当然,韩非子对杨朱学说的评价标准,自然是他的以刑法来治国主张,曰:杨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干世乱而卒不决,虽察而不可以为官职之令。
因此,在孟子与朱熹看来杨朱之说看似为己,实是害众。⑥ 此段主旨在于对世俗圣、智观点的批判。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在庄子看来杨、墨是: 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
总之,韩非子对杨朱事迹及学说给予了客观看待,并指出了杨朱学说大行于世的缘由,而后站在其学术立场上对杨朱之说及其后学不能传于世的原因给予了评析。而后者主张美、恶不仅仅是相对的,并且进一步认为不同生命个体应具有不同的美、恶标准。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上对杨朱学说主旨概括为为我,依孟子内在思想逻辑来看,仁、义、礼等乃是来自于天这个最高价值体,是内在于人的潜在善性,之所以礼崩乐坏、诸侯混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人的善性被遮蔽了。我们从韩非子对杨朱行状描述中,一是可看到杨朱学说在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影响较大。再如在《庄子·胠箧》中列举了使自我本性失去的五个因素,是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趣舍,皆生之害也。孟子从当下现实情形与逻辑推理两个层面论证了距杨、墨的必要性,在孟子看来,如若任由杨、墨学说流行,天下将出现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⑩的情形。
可见,杨朱以生命个体为先,孟子则以群体原则为主,两者学说出发点有着显著区分,但他们思虑的最终目的却是殊途而同归,均是拟构建一个天下大治的社会。(12)杨朱的为我具体体现为生命个体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执一、偏执的片面之论,虽得一但却因此而失去更多,给社会带来的流弊是显而易见的。杨朱学说的初衷正是针对此而发,他强调生命个体各个为己,但又不损及他人,以此类推之,天下大治自在情理之中。荀子主张隆礼至法则国有常(21),荀子此根本主张在其治国领域中体现的最为突出,如国无礼则不正(22)无国而不有治法(23)。
因此,笔者认为此对杨朱的评价,当是庄子学派对杨朱后学的评判,杨、墨并提,这在《庄子》外篇与杂篇中多有映现,如: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孟子所处的时代,传统的礼法遭到无情践踏,各种学说流布于世,尤以杨墨之说为昌。
我们从杨朱生命个体思想中可看到,他对生命个体在养生、贵生、全生、存我、全性保真等方面有着适度的把握。君人者,千岁而不觉也。
汉代以后对杨朱事迹及学说的材料,多是对先秦诸子杨朱之说评论的发挥,不见新材料出现(29)。三、荀子思想视野中的杨朱个体思想特色 与孟子对杨朱猛烈批判态度不同,荀子对杨朱学说多给予客观评判,如在《荀子》书中有一则关于杨朱为选择不同道路而痛苦的写状,以不同主张治世,关涉到:荣辱、安危、存亡之衢已,此其为可哀,甚于衢涂。因此,孟子把辟杨、墨视为孔子门人时代担当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杨朱学说虽由盛转衰,但并非完全消失,我们从杨朱自身理论视野中可见其生命个体思想所展现的多层性,尤其是其乐生、任死及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主张,对庄子产生了重要影响。再次,在社会极度黑暗之时,生命个体感到绝望之际,往往会出现末世式过度享乐、纵欲,其实这种思想倾向反而走向了杨朱学说贵己、全生思想真髓的反面,变成了对生命个体的唾弃,杨朱后学之流使得这种思想倾向显题化,更是加快了杨朱学派的衰亡。孟子认为杨墨之说以淫辞迷惑世人,窘祸人心,致使人距离自身的善心越来越远,进一步导致天下混乱不堪。
杨朱思想的所以失传(32),首先,在于孟子不遗余力的偏执批判,这点为当世及后人所普遍接受,固然是其衰败因素之一。对此,孟子认为杨、墨之说危害在于作于其心,害于其事。
(22)(23)(24)《荀子·王霸》。《庄子》虽总体反映庄子思想,但考虑到《庄子》外篇与杂篇有些许庄子后学思想渗入其中,且杨朱学说虽流布一时,但潜含着对生命个体极端重视的倾向。
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另外一则是通过庄子与惠施的对话,对儒、墨、杨、名等家理论孰是孰非展开讨论,庄子曰: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⑧惠施给予的回答是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相拂以辞,相镇以声,而未始吾非也,则奚若矣?⑨惠施指出了当时诸家争论的实际状况,庄子认为各家的理论均是追逐外物,丧失本然自我的做法。
老子、杨朱以及后来的庄子看到了儒家此设计的初衷,但儒家此等设计极易导致一部分特殊生命个体打着为个体、群体的旗号,却走向了为一己谋私利的道路。内容提要:杨朱主张应把生命个体摆放于首位与优先地位。杨朱对生命个体的重视自是居于首位与优先地位,但在此基础上对天下之事亦充满热忱之情,故其主张可谓是由个性而团体,以整理社会(31)。韩非子以其刑法治国的政治主张来评议杨朱思想,认为杨朱学说多说教,不具备转化为现实执行力的条件。
(20) 从此段荀子对杨朱学说的评述中,可知:第一,为进一步证实杨朱其人及其所处时代的真实性又提供了一条讯息。但这种思想一是极易产生离世、厌世之倾向,二则是易走向享乐、纵欲之路,这在先秦诸子对杨朱学说评价中大略可见,这也是杨朱思想衰亡的主要原因。
孟子与朱熹均认为每个生命个体只顾自己,而不言其他,就会出现仁、义、礼缺失的无序社会,这在孟子与朱熹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二、孟子对杨朱生命个体思想的评判 虽然孟子对杨朱学说给予了无情批评,但我们仍能从《孟子》中得见杨朱学说名满天下的情形,杨朱及其学说在《孟子》中计出现三次。
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⑦,庄子列举此五个方面是与老子所言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蕴含义理相通,同是对物欲之害的批判。另一则有关杨朱向老子学道的材料出现在《庄子·寓言》篇。
朱熹受孟子论说的影响认为杨朱之学只理会自己,不知修其身而外天下国家(15)的道理,对于为何由为我导致无君,朱熹沿着孟子的思路分析为: 盖杨氏见世间人营营于名利,埋没其身而不自知,故独洁其身以自高,如荷蒉接舆之徒是也。荀子生活于战国后期,他的理论学说集众家之所长,提出了更为务实、可行的治国主张,荀子指出治国目的在于: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24)。(15)(16)(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二),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00页,第2000页。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这在庄子看来,此逐于外物之理论及行为,自然是对生命个体本性的一种戕害。杨朱生命个体思想的重要起因在于意欲对社会堕落、人心苦闷给予排解,但当这一系列主张提出,而又无法实施,于事无补之际,生命个体只有转而追求精神领域的自适,这点为庄子所彰显。
韩非子在这里对杨朱学说的批判,一是展现了先秦时期法家理论对杨朱学说的基本定位,二是也隐含表达了杨朱学派走向衰败的原因,在于多空疏说教,而缺乏实践可行性,自无法解决现实层面之问题。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对此,另一位理学家杨简曾说: 孟子谓杨子取为我,拔一毫而利天下,不为也,此非杨子本心。按照荀子的思想逻辑推理,治国的要义在于让百姓谨遵礼仪之法,荀子视野中的杨朱强调把生命个体放在首要地位,但没有展开论及杨朱以何种方式体现生命个体的位置。